保育山林 與有榮焉
【作者速寫】曹桂嵩先生,民國二十八年考進陸軍官校,歷經抗戰、戡亂,四十七年退伍,通過輔導會退伍特考,轉林務局任職,至七十八年退休後,擔任台北市圖書館志工。
民國四十二年,筆者隨黃杰將軍部隊來臺。退伍後,蒙輔導會推薦至林產管理局服務。
那時林產管理局(現稱林務局)有六座林場和七間山林管理所(後來皆改為林區管理處),筆者最初分發八仙山林場,再奉調局本部服務。
全臺山區因高級林木在光復前遭大量砍伐,影響水土保持,復因山勢陡峭、土質鬆軟,亟待搶救。政府乃於四十三年間,積極進行山區建設,並輔導退伍官兵加入。
當年林務局局長為陶玉田,第一、二梯次各安置兩千人,再從茶葉公司撥來四十一位,另有負責管理的五十一位退伍軍官,包括七位軍醫,依單位需要從事造林、保林、伐木和竹林保育,並開闢運材路線,養護運材路線,防止水土流失和建築攔沙壩,是為山林工作的另一種建設。
一,造林,包括除草撫育、栽種樹苗、苗圃除草等。
先談除草。在榮民進山整理之前,可說是原始荒山,前人只有砍伐,未見種樹。所以,除原住民村落外,雜草叢生,荊棘滿佈。榮民除草也須開路,「披荊斬棘」是每日必先處理的事。且山地的草,是芒草,一叢數十或數百枝,亦有粗如小竹的,妨礙苗木生長;但數目何止千萬叢,斬草除根談何容易。何況又須支援取締濫墾及盜伐,是以擔任造林方面的榮民人數也最多。
二,保林,包括巡山、瞭望、檢查及開闢防火線等。
保林隊每日巡邏各林班,以交通方便及標售之林班為重點,以防濫墾、盜伐及火警;因曾發生一人出巡被害事件,而規定必須編組三人以上。
其次,瞭望台多搭建於寬廣高地,發現火警或林班不尋常情事,迅速報知工作站處理。輪班榮民,不能炊爨,每日飲食及穿著,都須拿捏準確,最為辛勞。
再者,檢查站多數設在運材車輛必經或交通要道,以防止盜伐木材運出。人選多為技工領班,亦有全交由榮民檢查者。
要緊的是開闢防火線,因火災原因,多為烤火未熄或雷擊林木,先總統蔣公非常關心,垂詢甚詳。但防火線多在山稜線,行進困難,工作艱鉅。
三,伐木、集材、殘材整理及開闢、養護運材路線。
榮民參加伐木,是東部兩單位合為木瓜林區管理處,白迺義先生擔任處長時。因當時林木逾齡者眾,如不砍伐更新,木心將腐爛,價值降低。
殘材,乃是前人在二次大戰末,大量砍伐高級林木所留之根材。當時約有太平山林場四、五百位和阿里山林場五十位榮民投入整理,至六十年間完成。
開闢運材道路,是自四十五年起,有百餘人在巒大山林場的東巒大森林事業區闢路;而在台南山林管理所的六龜到甲仙開闢者,有六百多人,除助益交通及物產流通,也方便林業建設。
五十年間,沈家銘局長就任伊始,將前述榮民合成兩工程隊,開闢大鹿及人倫兩條運材路線。大鹿林道由竹東鎮進入;而人倫林道則從水里鄉進入。兩條林道,方便了山居同胞,也提供了登山朋友方便的山路。
林道保養則全由榮民擔任,分段分工,責任分明,比美柏油路之林道,比比皆是。
四,治山防洪與防沙治水,其實都是治山和治水。
緣因前人砍樹未植樹,影響水土保持,且甫遭八七水災,洪水泛濫。黃杰將軍擔任臺灣省主席,開始重視水土保持,至經國先生執政,進一步建築攔沙壩、邊坡、堤防,以防止山崩和土石流失,保障民眾生命和財產。
工程以集水區為範圍,循溪而上,逐年興建,穩定土石。那時颱風頻仍卻未生水災,可印證效果。筆者以課長兼任工程隊長,督導治山防洪,曾獲設備單位主官廖大牛先生肯定。
五、改變樹種,開發景點。
林務單位苗圃培育的種苗,原採用柳杉(又名南洋杉),唯樹齡在五十至百年便須砍伐一次,以免樹心腐爛;但每次砍伐,往往造成嚴重土石流失,遂改為長期生長樹齡之樹種,如檜木、柏木等。
七十年代起,國人休閒活動的需求,日益提高,而臺灣地處亞熱帶,山景優美,氣候適宜,而加強山區遊樂設施。北部太平山、內洞、滿月園、東眼山、觀霧、棲蘭、明池;中部八仙山、大雪山、武陵、合歡山、奧萬大、溪頭、惠蓀;南部阿里山、墾丁、藤枝、雙流;東部有向陽、知本、池南、富源等,計二十二處,且各還有十餘景點。參與建設的榮民,都與有榮焉!
榮民弟兄不畏艱苦,投身山地建設,雖不敢居功,但長年獻身高山林地的事蹟,不容抹煞;凡撫育成功,直徑四十公分左右的樹木,均流有榮民汗水。
如到阿里山、太平山旅遊,見火車鐵道兩旁,媲美德國南部黑森林的挺立林木,遍佈的南洋杉、柏樹、檜木等,還有遠山深處,那一眼望不盡的茂密林木,都是榮民苦心經營的成果。(點閱次數:520)